您现在的位置: 刀豆 > 刀豆功效 > 正文 > 正文

山居记山里的年乡村故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3 10:00:05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此图片来自百度APP

文/坛子

山里最热闹,最快乐,最让四娃盼望的,是过年。

快过年了,母亲就会筹划着给每人做一双新鞋,接近年三十的时候,就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家里所有被子拆了,衣服换了,拿到山下的小河沟里去洗干净。山下的村子边有一棵大皂角树,生长得非常的茂盛,它的树盖足有一个蓝球场那么大,每年都会结很多皂荚。结的皂夹就像刀豆一样挂满了枝枝叶叶间,掉下来后,大家会把它捡回家当肥皂用。四娃和他妈路过时也会往家里捡,洗衣服时将皂角砸碎,搓洗衣服,洗完了再捶打清洗干净,洗出来的衣服香香的,气味很好闻。

过年的时候,还会杀猪,打豆腐,家里备的好吃的都会拿出来。白面这时也不再吝啬,馒头饺子都会有。平时难得一吃的米饭,过年也会有。“打一千,骂一万,过年给碗白米饭”,这时候也会想到牛一年辛苦不容易,也会给牛端一碗白米饭。还有家里的猫和狗,都会给他们好吃的,受到关照和优待,让牛猫之类家兽家禽也有过年的感觉。

四娃长大了后,每年到快过年了,有一件事都是四娃操心的。那就是满山里找到一个大花栎树兜,待到过年时用。花栎树砍做柴烧,砍了又发,日积月累,最后形成大的树兜,年代越久树兜就越大。记得去当兵的前一年,他找到的花栎树兜特别大,刨开周边土,涉及面积有一间小房子那么宽。用斧子砍断根,刨出来有几百斤重,叫来大哥帮忙。把树兜从山上一路滚下来,一直滚到里边沟里的水井旁,这时哥俩为再怎么搬回家犯了难。后来,凑巧正好有几个男人有事上来,路过他们家时进来喝水歇息,四娃就求他们帮忙抬回了家。然后用小一点的柴在下面垫底,在堂屋中架起来备用。

到大年三十晚上,先吃团年饭,吃的是难得一吃的米饭。煮好的大块的肉,切成手掌那么大一片,再用香椿树皮熬的汁炒好,红红的,格外香,格外好吃。常想在这山窝里土地有限,猪草有限,也不可能十里八里去山外采猪草喂猪。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井旁山沟里,两边山上长有很多构树,构树又叫皮树,构树叶可以用来喂猪。猪每天主要喂的是生食,剁上草,伴点红薯或者汤水之类的喂它。构树叶嫩的直接喂,老的煮一煮加点盐。只有老的构树叶和很粗老太硬的东西才会煮熟了喂,这种吃生食的猪肉很好吃。

多少年了,四娃还一直馋着母亲在老家做的腊肉。这种腊肉用盐腌好后,在大饭锅里放上盐,烧热,把肉烙来烙去去除水气,然后挂起来风干,可以吃到对年不坏。即使外表长了虫眼,里面的肉依然红润透明,炒吃炖吃依然香气扑鼻,味道很好。过年还会炒很多其他菜,如萝卜、白菜、豆腐,还会杀公鸡。他们家每窝鸡长大后只留一只公鸡,其他的都杀来吃,但从不杀母鸡。还有猪肝、猪肚、腰子等杂碎也会毫不吝啬地都炒了。

而且吃团年饭时,坐位置也是认真讲规矩的,讲礼节的。爷爷作为最高的长辈,带上一个辈份最小年龄最小的孙子,坐在象征最尊贵的一方(上席),居于其次的坐在对面一方(下席),大家互相夹菜劝吃,说吉利话。过年的时候男人也会尽兴喝酒,而且一定是家里酿的最好的酒。

吃完饭以后,把堂屋里的树兜点起来,男人和小孩,围坐在火堆旁唱歌。十堰这一片的民歌特别有名,无论是郧阳、郧西,还有房县……山歌都像流淌的汉江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也非常丰富。平时,大哥是家里唱歌最多的人,附近方圆十几里,有人家办红白喜事,他都会去参与。小孩出生有《望月歌》,过江有《划船歌》,干活有《号子歌》,出闺有《哭嫁歌》,起屋有《上梁歌》,办丧事有《孝歌》……可谓应有尽有。但在过年的时候,爷爷唱歌留给他的印象最深。爷爷翘起二郎腿,有着唱不完的歌,唱得最入神,也最好听。这份影响一直贯穿着四娃的一生,很喜欢听歌,看歌唱节目,几乎没有错过一次全国青歌赛。

一家人围在火堆旁,尽兴地唱歌,高高兴兴地说话。燃烧的火,加上其他灯,整个堂屋里亮堂堂的,暖暖和和的。年三十守夜,讲究越守得晚表示越高兴,大人一般都会守到天亮。如果柴兜大,这份温暖的燃烧一直可以烧到元宵节以后。女人则收拾好剩菜碗筷后,就开始包饺子。这里的饺子也叫“扁丝”,皮是方形的,比圆饺的皮薄,比馄饨的皮厚。馅也有特色,除了肉菜,炒熟的芝麻核桃擀碎也用做陷,豆腐炒一炒也可做陷。

年夜里,整个房子都是灯火明亮的。大门口是两个方形的大灯笼,厨房则挂圆灯笼,糊很薄的白纸,里面点红色的蜡烛。另外,堂屋里的神牌上,桌子上,住屋里柜子上,都点有红蜡烛。这些蜡烛,是当地专门用来过年用的,有擀面棍粗,尺把长,可以一直燃烧到天亮。灯笼也是特制的,用铁丝盘成,糊一层很薄的白纸,每年用完了让火把纸烧掉,下年用时再糊新纸。无论平时生活怎样节俭,照明都是用松树亮子,但过年这些是一定要买的。

过年时的四娃,换掉了草鞋,有时候还可穿上新衣,这些对他还不算什么,最让四娃高兴的事是放炮。这炮,就是再穷,再没有钱都是会买的。团年时家里会放一挂(盘)大鞭炮,四娃会有一些小鞭炮。每次他砍柴背到河边去卖,结账的时候,老板会只把钱发给大人,但四娃总是会留心要一点点,什么都不为,就为过年的时候买炮放。此时的全家到处灯火通明,四娃高兴得跑前跑后,到处放炮。炮放起来不可以长久,一夜都让人兴趣盎然的还有打铳。每次把几个管填满炸药后,用手把耳朵堵住,然后用纸捏点火放,或者取一根烧着的柴棍点响。整个一个晚上都会间隔着放,四娃长大些以后,这个机会也绝不会愿意放过。夜晚的山里很静,在这个年夜的夜晚,这个山里的独户人家,把年的气氛,渲染得格外热闹喜庆欢乐。

过年迎来新一年的开端,寄托着山里人憧憬的所有美好的愿望。在快要过年之前,四娃还会例行做一件事。就是归拢一些干桐子树、松树之类的粗柴,劈成差不多长短的柴条,然后码在磨坊旁边的坪里。到了初一的早上,大哥选好了吉祥的方位以后,然后烧香祭拜天地,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全家吉祥,日子红火。然后放铳,就像放礼炮一样。接下来老老少少齐动手,把那些备好的长条柴,往厨房的柴窝里抱。抱完了柴就开始煮饺子,吃饺子。然后有的就去睡觉,有的就自由地玩。

这段时间,因为是新年的开始,大人告诉小孩子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有些字也不能说。比如吃饭吃完了,要说吃好了,吃高了,喝酒喝完了,要说喝好了,喝高了。因为怕说错话,所以大家尽管气氛喜气洋洋的,但也很少说话。担心说错了话,影响新年的运气,所以多数时间都只顾高高兴兴埋头做手里的事,埋头吃饭。传统的过年种种禁忌、讲究、祈求,敬畏,是一种民俗,实质上也包含一份人们生存的弱小无奈。但这样的人家,格外讲究规矩,格外惧怕神灵,也格外衬托出一份不一样的生存艰难。

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感觉到老家过年的这份重视,以至于后来成家后,四娃都习惯年三十那天里里外外的打扫,晚上会整夜的把所有的灯都开着。床上用的,身上穿的里里外外都洗干净。最早时就连脚上穿的鞋,都不会漏过,甚至因为时间来不及,而不惜错过他非常喜欢的春节晚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odoua.com/ddgx/24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刀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