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将所学知识融入扶贫行动。7月4日至7月8日,泰山科技学院五汶书院“姜缘益行”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泰安市岱岳区下港镇保家庄村开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7月4日七点半,由2名指导老师和15名成员组成的实践团身着统一志愿者红马甲,冒雨前往保家庄生姜基地。在会议室中保家庄村书记朱元华强调乡村振兴需人才先行、企业先行,感谢实践团来此助力提升生姜知名度。随后在保家庄村委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刀豆大棚和姜苗温室。在姜苗培育基地里,实践团成员们观摩了生姜基地工人种植生姜以及培育姜芽的全过程。下午实践团成员们变身安全小卫士,赴保家庄幼儿园,从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和防拐骗安全这三个方面为大班儿童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其中折纸游戏让安全知识寓教于乐,欢声笑语中播撒了自我保护与关爱他人的种子,让爱与责任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助力其健康成长。7月5日上午,“姜缘益行”乡村振兴实践团跟随生姜加工厂负责人的脚步走向加工厂,亲身体验分拣生姜的工作。在基地工人大娘手把手地教导下,实践成员两人一组,一个扒生姜,一个剥姜芽,体验姜芽初加工的生产流程。实践协作后,实践团成员们为生姜基地的高龄工人送上慰问。下午实践团前往生姜运输基地,在负责人的讲解下,他们知晓了运输环节中的关键要点和保障生姜新鲜度与品质的重要措施,见识了生姜的清洗、装袋、装车与运输。实践团成员们在负责人的允许之下,主动担起了装车的重任,帮助工人一起抬起一袋又一袋的生姜,扛起了保家村的经济新活力。7月6日六点半,“姜缘益行”实践团步入刀豆种植大棚,计划采摘刀豆花。有的成员在花田工人的指导下展开行动,有的成员则向直播间观众展示着这片刀豆花田,讲述着扶贫路上的芬芳收获。随着一袋袋刀豆花的累积,采摘工作渐入尾声,但那份对农业、对乡村的热爱与敬意却愈发深厚。刀豆花,这昔日的皇廷贡品,今朝已成为保家庄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花,其经济价值与文化意义不言而喻。中午,实践团成员们体验在农村烧饭,他们各司其职,为午餐努力着。下午实践团成员们进入姜芽加工工厂,以直播的模式观摩与记录所见所闻,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姜芽生产。在工厂负责人的介绍下,实践团知道了收获后的姜芽将经过挑选、分级、切割等初加工程序,随后进入上色、腌制、晾晒等环节。实践团成员们深入研究和探索农业生产线的优化与升级之路,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7月7日上午,实践团前往保家庄大蒜合作社和生姜基地,对当地的特色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事实为根据,以政策为准绳,致力于通过实地考察对实现扶贫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调研考察中,实践团成员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保家庄村的经济构成、特色产业和发展现状。据悉,该村以姜芽温室大棚为产业扶贫核心,依托食品加工公司,构建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日韩。同时,在云南、贵州等地建立生姜基地,解决原料供应问题,为生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也成了引领区域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领航灯”。但该村存在产品国内知名度不高,工作人员高龄化,缺乏年轻劳动力等问题,实践团成员们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以青春之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与智慧。7月8日,实践团前往小安门水库湿地开展了一场水源保护地环境治理行动。实践团成员们采访了周边的村民,询问了小安门水库湿地的基本情况,呼吁保护湿地环境与自然资源。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中,他们了解到小安门水库湿地环境堪忧,于是他们向村民们普及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讲解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通俗地解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村民们对湿地保护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的行动中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乡村振兴,五汶青年正在行动。“姜缘益行”乡村振兴实践团在保家庄村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五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肩并肩,心连心,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点亮未来。从深入生姜基地了解并体验产业扶贫项目,到为保家庄孩子们带去安全知识的温暖传递,从深入刀豆花花田,全程直播,中午大家一起做饭,到姜芽加工厂探索农产品生产线。从调研大蒜合作社和生姜基地,到治理小安门水库湿地环境。实践团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出更多的青春力量。(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曹儒峰报道)(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odoua.com/ddls/24633.html